各部门、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实行有组织科研。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编制 2023 年度高等学校科研计划的通知》(皖教秘科〔2023〕6号)文件精神,经校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以及党委会审定,现将我校2023年度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度科研计划类别及相关细则
(一)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旨在培养和建设一批道德素质过硬、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群体。通过持续扶持,未来有希望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本年度拟立项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科研项目不超过4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不超过2项,优先支持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大平台,工商管理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以及会计等学校第一批次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资助经费100万元;自然科学类不超过2项,优先支持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液压机器人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以及材料与化工等学校第一批次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资助经费200万元。
(二)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项目(旨在挖掘、培养一批杰出青年科技才俊。通过持续扶持,未来有希望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本年度拟立项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项目不超过4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不超过2项,优先支持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大平台,工商管理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以及会计等学校第一批次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并以国家和安徽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助经费50万元;自然科学类不超过2项,优先支持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液压机器人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以及材料与化工等学校第一批次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以自由探索研究、任务导向研究和应用技术攻关研究为主,资助经费100万元。
(三)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旨在引导高校充分重视人才梯队、人才库建设,在前沿领域、重点方向、学科交叉等方面重点布局,为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基础、人才储备和发展动力。通过持续扶持,未来有希望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本年度拟立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不超过8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不超过4项,优先支持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大平台,工商管理省科高峰培育学科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并能推动重点平台、基地、新型智库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供需对接,推动学术研究的供给侧改革,每项资助经费30万元;自然科学不超过4项,优先支持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液压机器人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类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以解决我省“十四五”“卡脖子”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主,每项资助经费50万元。
(四)安徽省高校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旨在以解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科技前沿需求为目标,聚焦“四基”突破和应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发挥优势学科专业作用,管理科研工作者开展探索。企业委托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以重点列入。)
本年度拟立项重大项目9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5项(含依托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1项),每项资助经费8万元,自然科学类4项(含依托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立项1项),每项资助经费20万元;重点项目37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立项21项(含依托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2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2项),每项资助4万元,自然科学类立项16项,每项资助10万元。安徽省高校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中40周岁以下的项目承担人比例不低于70%。重大项目优先支持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高峰培育学科,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等重点智库。
为进一步推进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依托“一室一中心”分别立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室一中心”项目申报时不区分重大重点,经专家组和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重大1项,重点2项。研究成果的完成单位须署名“铜陵学院 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或“铜陵学院 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
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开展深入研究阐释,依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立项重点项目2项。研究成果的完成单位须署名“铜陵学院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如发表在中央报刊的可署“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章结尾署执笔人姓名。
“一室一中心”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项目必须围绕以下研究方向或选题指南开展研究,否则不予立项,具体题目可自拟。
1. 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1)铜产业链智能化决策平台建设与推广研究
(2)铜产业投融资智能决策模型研究
(3)长三角铜经济协同发展政策仿真研究
(4)铜文化与铜产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决策平台建设与推广研究
(5)国家数字化战略视域下铜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6)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 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
(1)铜基新材料成分设计、性能研究及应用开发
(2)铜基复合新材料制备技术、性能研究及应用开发
(3)特种(高性能)铜箔、铜基板带材、电磁线、铜粉制备技术、性能研究及应用开发
(4)铜基新材料绿色低碳及智能(增材)制造
(5)铜基新材料测定仪器、铜加工装备设计、制造及评估
3.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安徽实践研究
(2)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研究
(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上述所列项目均属于省级科研项目。
铜陵学院2023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一览表
学科类别 | 计划类别 | 最多立项数 | 万元/项 | 备注 |
哲学社会科学 | 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 2 | 100 | ? |
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项目 | 2 | 50 | ? | |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 | 4 | 30 | ? | |
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 | 5 | 8 | 其中:依托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1项 | |
安徽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 | 21 | 4 | 其中:依托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2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2项 | |
自然科学 | 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 2 | 200 | ? |
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项目 | 2 | 100 | ? | |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 | 4 | 50 | ? | |
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 | 4 | 20 | 其中:依托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立项1项 | |
安徽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 | 16 | 10 | 其中:依托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立项2项 | |
合计 | 62 | ? | ? |
二、申报要求
1.2022年立项的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主持人不得申报2023年度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22年以前立项的省教育厅在研项目的主持人不得申报2023年度重点/重大项目,其他在职在岗的教学科研人员均可申报。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项目参与人最多只能同时参与两个项目(含本人申报的项目),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每个课题组须有1-2名学生参加。
3.申报项目不得与已立项项目重复。
4.各二级学院(部)对申报的各类别项目进行意识形态专项审核。
三、其他事项
1.2023年度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各申报人需提交1份完整申报书和1份匿名申报书,匿名申报书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审资格。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填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作者排序、是否核心期刊或收录情况等。
2.请各院部于4月3日前将申报材料收齐统一报科研处,不接受个人申报。申报材料电子版分两个文件夹,一个命名为“院部名称+完整申报书”,一个命名为“院(部)名称+匿名申报书”,所有申报书电子版以“教师姓名”命名,填写《安徽高校科学研究项目评审推荐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安徽高校科学研究项目评审推荐表(自然科学类)》,申报书和推荐表的电子版以院部名称命名发科研处邮箱,完整申报书、匿名申报书纸质版各1份、推荐表纸质版1份院部负责人签字后盖公章报科研处。
3.各学院、有关单位要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工作,按照公开、公正、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对申报者资格、选题、研究内容等进行审核把关,确保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可行,能够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4.经专家组和学术委员会评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审定拟推荐上报的科研项目,后续申报工作另行通知。
联系人:张美美;联系电话:5881953
E-mail: kyc@tlu.edu.cn
报送地点:图书馆831室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编制2023年度高等学校科研计划的通知.pdf
附件1.安徽省高校年度科研计划项目编制指南(自然科学类).doc
附件2.安徽省高校年度科研计划项目编制指南(哲学社会科学类).doc
附件7.安徽省高校科研科研项目申请书(哲学社会科学类).doc
附件8:2023年度安徽高校科学研究项目评审推荐汇总表(自然科学).xls
附件9:2023年度安徽高校科学研究项目评审推荐汇总表(人文社会科学).xls
科研处
202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