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开放合作战略,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强化“政校企合作”,促进应用研究的开展,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科研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科研工作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修订颁布《铜陵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铜陵学院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铜陵学院科研项目结账与结余经费管理及使用办法》《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科研工作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良好科研环境得到进一步营造,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产出了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校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实现新突破
以优势和特色领域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加强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和学院积极组织科研平台申报工作,获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液压机器人”实验室、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级科研平台。获批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出台《铜陵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立项建设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纵横向科研项目取得新成绩
坚持科研深耕细作,近五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4项,其中省自然基金项目8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6项,省社会普及规划项目8项,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26项。铜陵市软课题、市领导圈定课题等128项(占其招标课题60%以上),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602项,其中40万以上项目17项。科研到账经费6392万元。
科研成果质量稳步提升
近五年,公开出版规划教材、专著67部。申请专利288项,授权138项。发表论文1726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SSCI)收录论文245篇。《推动徽州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获省委书记郑栅洁、省委宣传部长郭强肯定性批示,《着力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宋国权肯定性批示。《在坚守与创新中立德树人》《稳保学生就业,高校须用绣花功夫》《看社区:怎样为生活守护一方净土》《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铜陵实施“多规合一”改革的研究》《关于合铜发展带建设路径的研究》等研究写入铜陵市年度规划或助推铜陵发展。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其中安徽省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奖97项。
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快速推进
2019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推进硕士授予单位与硕士授权点建设工作,陆续出台《铜陵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科研工作核心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强化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任务落实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督查督办等五个专项工作组,组建硕点建设专班,遴选会计、材料与化工等11个专业进行硕士点立项建设,学校多次召开硕点建设推进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统筹推进硕点建设工作各项举措落地实施,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并争取到铜陵市专项资金900万元。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修订《铜陵学院关于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管理办法》,近五年,与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77名。
学术交流社会服务有序开展
每年暑期持续开展“产教融合百名专家企业行”活动,继续实施“百个合作项目”工程。63人受邀做客我校“百家名师讲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依托“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9年出版《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铜陵学院学报》开辟“皖江区域经济”、“铜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打造学术精品。我校选派7名教师参加安徽省“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与安徽长江工业大数据科技股份公司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承办安徽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议、安徽省第九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2022年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铜陵)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回顾过去,学校的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成绩,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产出、社会服务推进等工作,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研支撑。(撰稿人:张美美 审稿人:孙玉永 方连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