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学术质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体现大学特色与水平的重要尺度。2021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分析新时代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坚持以研促教,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地方科技创新高地和开放式社会服务高地,为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创建目标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
科研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持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引领,以开放合作为方向,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废改立”,出台《铜陵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铜陵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科研工作核心目标管理暂行办法》《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铜陵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试行)。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和优化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召开学术委员会9次。加强科研管理与监督,推进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工作,加大信息资源配置。
学科建设稳步开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总体要求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在继续加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立项建设,2021年新增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10个。出台《铜陵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科研工作核心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有序推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组织撰写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任务书,向省教育厅申请将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列入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予以建设,省教育厅已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在强化本科教育和实施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联合培养工作不断深化,2021年与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3名。
科研经费取得新突破
科研项目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依托,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认真组织各类项目申报工作。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2项,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项目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4项,高校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40项。铜陵市软课题项目30项(立项率占全市招标课题80%),市重点理论课题3项,市领导圈阅课题3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86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293.19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55.92%。
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科研成果日益丰富,我校教师发表在《安徽日报》的文章经相关部门改写成信息稿件后上报省委办公厅,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公开出版教材专著31部,发表论文310篇。获安徽省科技二等奖1项,安徽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成果6项,安徽省高校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7项,我校社科联被评为先进单位。多项研究成果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41项成果被铜陵市委政研室等单位采纳。17人入选铜陵市第二批社科专家库。积极组织开展“产教融合百名专家企业行”活动,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选派三位教师参加“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得到了有关部门及企业的高度好评,省“四送一服”第十三工作组为此向学校发来感谢信。
科研团队建设扬帆起航
出台《铜陵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启动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建设,立项建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会计与审计研究”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和打造一批以学校为主导、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校内资源向承担重大重点项目和科研经费较多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倾斜。
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
组织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多场“百家名师讲坛”。按质按量完成《铜陵学院学报》编辑出版工作,2021年第三期开始增设“思政研究”专栏,已发表党史思政类稿件9篇,为党史教育思政教育提供参考;“皖江区域经济”“铜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彰显区域研究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临新任务,学校将围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高峰学科建设,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坚持以研促教,优化制度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科研力量;注重成果产出,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科技创新高地;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建设开放式社会服务高地;使科研工作更好地助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创建。(撰稿人:崔磊 张美美 审稿人:张寒生)